静待大幕拉开——北京冬奥会各场馆运行观察

2022-01-28 09:34:25 root 5
2022-01-28 08:54 来源: 新华社

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 题:静待大幕拉开——北京冬奥会各场馆运行观察

新华社记者

距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八天,北京、延庆、张家口赛区各场馆工作进入冲刺阶段。记者近日走访发现,各赛区赛事安排、媒体工作和防疫、救援等保障工作已基本就绪,静待冬奥大幕拉开。

赛事安排出炉 场馆运行进入冲刺

北京冬奥会赛程已出炉,开幕前后共19个比赛日中,109块金牌将各有所属。

最先开赛的项目是冰壶,2月2日晚,国家游泳中心将迎来混合双人项目循环赛阶段的四场比赛,中国队将对阵瑞士队。巧合的是,上届冬奥会,中国队该项目首战也遭遇瑞士,但遗憾惜败,而瑞士则最终取得了银牌。

按规定,包括东道主在内的所有队伍都没有非官方训练的机会。2日上午,“冰立方”才会迎来首批赛前训练的队伍。目前,制冰工作进展顺利,四条赛道已基本完工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经过前期制冰、喷漆、布线等施工,四条赛道外观已与赛时无异。27日,场馆工作人员还进行了铺设地毯、粘贴冰壶标号等扫尾工作。赛时,赛场的大屏幕上将同步播放冰壶运动轨迹,提升观赛体验。

据介绍,“冰立方”赛道原计划于31日达到竞赛交付标准,现有望提前达标。

多个场馆陆续迎来赛前官方训练。27日是首都体育馆官方训练首日,两届花样滑冰世锦赛季军金博洋、“小花”朱易成为首批训练的运动员。金博洋反复练习跳跃与旋转等动作,直至40分钟的训练时长结束。

三赛区其他场馆均进入了赛前冲刺阶段。在张家口赛区,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内的形象景观布置基本完成,起终点门布置完毕,所有临时建筑进行最后收尾。在延庆赛区,国家高山滑雪中心“雪飞燕”3日也将迎来运动员,男子滑降项目将在当日开始首场训练,中国运动员也将首次亮相这一冬奥会的焦点赛事。

媒体服务就位 高铁缆车助力通勤

媒体工作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、展示主办城市风貌的重要途径。北京冬奥会创下了冬奥历史上最高的媒体配额,转播商、文字和摄影记者总数超过10000人。

目前,三赛区所有场馆媒体中心已建设完成,于近日陆续开放。“我们会给抵达场馆的所有记者都准备小礼物,那会是一些小惊喜。”云顶滑雪公园新闻运行经理杨中团透露,30日该馆媒体中心将正式开放。

多场馆媒体志愿者近日入场培训。27日上午,“雪游龙”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迎来首批共440名志愿者,他们由中国农业大学等13所单位选派,赛时将分布在公共卫生、媒体运行、赛事服务等17个业务领域,为媒体记者等八大客户群体提供服务。此前一天,62名媒体运行领域志愿者也已入驻国家越野滑雪中心。

混合采访区是赛时采访的重要区域。记者27日在首都体育馆看到,工作人员反复演练运动员下场路线并模拟混采区采访安排。在云顶滑雪公园,多条赛道的混采区都在加速搭建中。

“我们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的要求搭建混采区,注意重点为法新社、美联社、路透社、新华社这些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,还有盖蒂图片社提供优质点位。”杨中团说。

本届冬奥会比赛场馆遍布三赛区,高铁、高速等路网建设为记者转场提供了便利。21日,京张高铁冬奥列车开启赛时运输服务,将持续到3月16日。清河站至延庆、太子城、崇礼站分别26分钟、50分钟、65分钟可达。

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索道系统也开始运行。记者连续两日从延庆冬奥村乘缆车上山,约半小时即可抵达海拔约1480米的竞技项目结束区;缆车座椅还有加热功能。据了解,该索道系统共设9条架空索道和2条拖牵索道,全长约10.3公里,串联了延庆冬奥村(冬残奥村)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各区域。

防疫救援待命 勤加演练保障安全

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北京冬奥会采取闭环管理,奥运相关人员与社会人员不接触。记者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媒体运行领域志愿服务培训会上看到,媒体副主任彭伟祥反复要求志愿者严格遵守《防疫手册》,在做好个人防疫基础上开展志愿服务工作,绝对不能进入闭环外区域。

各赛场已设计了防疫流线,赛时将保证闭环外的观众与闭环内区域隔离,并已配备了防疫物资。在首都体育馆,记者看到门外设有手部消毒机器;进门后,测温仪器对每一位进入场馆的人员检测体温;门口的桌子上摆着可以取用的口罩、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物品;手部消毒液每走几步就会出现。

雪上项目占冬奥会项目的七成,户外救援是场馆工作另一重点。26日,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进行了直升机救援演练。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、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副医疗官袁强介绍,目前,FOP(赛道救援)队伍已整装待命。

“我们队伍年龄最大的62岁,所有人都具备从冰状雪赛道上横滑降下来的滑雪技能。”袁强说,团队组建于2018年,队中医生涵盖了骨科、神经外科、胸外科、口腔科等多科室。运动员一旦在赛道上受伤,团队能在四分钟内赶到运动员身边,对其伤情进行判断和紧急处置,并及时将其移出赛道,送至医疗站或医院救治。(执笔记者:王沁鸥;参与记者:马邦杰、张骁、姚友明、刘扬涛、夏子麟、卢羡婷、王君宝、王春燕、张寒、朱翃、赵雪彤、乐文婉、黄昕欣、王妍、周万鹏、孙哲、黄浩然、杨帆、秦婧、梁金雄、谭畅、张悦姗、马思嘉)